營口職業(yè)技術學院2020年單招文化課題庫(中職語文數(shù)學)
一、現(xiàn)代文閱讀
閱讀理解(一)
把自己忘了的人
她是一個農(nóng)村婦女,普通得像土一樣。她有一個女兒,她對女兒特別的好,像天下所有母親那樣。
孩子會蹣跚走路的時候,卻走失了。她滿世界地找,可是毫無結果,她的女兒就像水蒸汽一樣蒸發(fā)了。
但她卻不死心,她一直認為她的女兒被人收養(yǎng)了。每年幼兒園開學的時候,她就站在學校的大門,著一個個孩子。所有人都以為她的精神有問題。她并不在乎這些,她在這座城市的每一所學校里留下了蹤跡。
這樣的尋找持續(xù)了20年。
20年后,她的家中的墻壁上還張貼著1979年的年畫,因為這張畫是她和女兒一起貼上的。她還留著女兒的一把小雨傘,她說這把傘女兒只用了一次。她把傘打開,卻哭了,說:“這傘太小了,女兒用不著了?!?/p>
這20年,她是為尋找女兒活著,所有的村人都為之動容。
她的事跡終于引起媒體的關注,在媒體的牽頭下,民政、公安部門為她查找1979年全市所有領養(yǎng)情況的原始記錄。費了很多周折,她的女兒終于找到了——在鄰縣一個普通的農(nóng)戶家中。
她的夢終于可以圓了。但是,領養(yǎng)的人家托人帶信給她,說她的女兒現(xiàn)在生活得很好,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。如果為她好,( )。
20年來,她朝思暮想就是為了看女兒一眼?,F(xiàn)在,她卻退縮了,她害怕自己的出現(xiàn)打攪女兒的生活。于是她終于沒有出現(xiàn)。
在這個世界上,把一切都承擔下來最后卻把自己忘了的人,往往只有母親。
1. 聯(lián)系文章內容思考,文中第三自然段劃橫線上應填的詞語是(D) (5分)
A.看 B.瞧 C. 窺視D. 打量
2. 分析第一段劃線句子的修辭手法和作用正確的一項是(C ) (5分)
A. 比喻 形象生動
B.夸張 生動貼切
C.比喻 先抑后揚
D. 借代 先抑后揚
3. 下列說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項是(D ) (5分)
A. 與第三段“她在這座城市的每一所學校里留下了蹤跡”相照應的句子是第二段中的“她的女兒就像水蒸汽一樣蒸發(fā)了”。
B.文章寫第七段,這表明本文的寫作中心除贊揚母愛外,還說明了人心的善良,贊揚了人世間樂于助人的好品質。
C. 文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:世間自有公道,付出總有回報。
D. 照應文章標題的語段是結尾段,其中“把自己忘了”是母愛的最主要、最深刻的內涵。
閱讀理解(二)
牽著母親過馬路
①周末下午偕妻兒回家,年近花甲的母親喜不自禁,一定要上街買點好菜招待我們。母親說:“你們回來,媽給你們煮飯,不是受累,是高興呀!”我便說:“我陪你去吧!”母親樂呵呵地說:“好,好,你去,你說買啥媽就買啥。”
②到菜市場需要走一段路,再橫穿一條馬路。正是下班時間,大街上車來車往,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。年齡大了,母親的雙腿顯得不很靈便,走路怎么也快不起來,她提著菜籃,挨著我邊走邊談些家里的一些生活瑣事。人老話多,樹老根多,母親這把年紀,自然愛絮絮叨叨,別人不愿聽,兒女們還能不聽?哪怕裝也要裝出個忠實聽眾的樣子才行。
③穿過馬路,就是菜市場了。母親突然停了下來,她把菜籃掛在臂彎,騰出右手,向我伸來……
④一剎那間,我的心靈震顫起來。這是一個多么熟悉的動作呀!
⑤上小學時,我每天都要穿過一條馬路才能到學校。母親那時在紙廠上班。學校在城西,廠在城東,母親擔心我會出事,每天都要送我,一直把我送過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。橫穿馬路時,她總是向我伸出手,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,牽著我走到馬路對面。然后低下身子,一遍遍地叮囑:“有車來就別過馬路”,“過馬路要跟著別人一起過”。
⑥二十多年過去了,昔日的小手已長成一雙男子漢的大手,昔日的泥石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,昔日年輕的母親已經(jīng)皺紋滿面,手指枯瘦,但她牽手的動作依然如此嫻熟。她一生吃了許多苦,受了許多罪,這些都被她像掠頭發(fā)一樣掠散,但永遠也掠不去的是她愛子的情腸。而她的兒子,卻對她日漸淡漠,即使幾月半載回來看她,也是出于一種義務,為了不讓別人指責自己忘恩負義,這不只是缺乏誠意,更帶著私心。
⑦我沒有把手遞過去,而是伸出一只手從母親臂彎上取下籃子,提在手上,另一只手輕輕握住她的手,對她說:“小時候,每逢過馬路都是你牽我,今天過馬路,讓我牽你吧!”母親的眼里閃過失望、閃過疑惑、閃過驚喜,笑容蕩漾開來,像一個老農(nóng)面對豐收的農(nóng)田,像一個漁民提著沉甸甸的漁網(wǎng)。
⑧“媽,您腿腳不靈便,車多人擠,過馬路時千萬要前后左右看一看,別跟車子搶時間。啥時家里有事,您說一聲,我們都會來?!蹦赣H背過頭去,默默地拭去奪眶而出的淚水。
⑨牽著母親的手過馬路,心里有幾許感激、幾許心疼、幾許愛意和幾許感嘆……
1.第①段中寫年近花甲的母親“喜不自禁”的原因是(A ) (5分)
A.看到兒子偕妻兒回家(看望自己)。
B.覺得兒子明白事理了。
C.兒子工作順利。
D.兒子牽著自己過馬路。
2.下列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(B ) (5分)
A.這篇散文的重點是寫“我”牽著母親過馬路,文中也回憶了小時候母親牽著“我”的小手過馬路的情景。
B.文中的母親,不僅僅是“我”的母親,也是包括讀者在內的大家的母親,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。
C.這篇文章以敘事為主,精選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斷,將熾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間,語言平白如話,質樸無華。
D.文章第⑦段最后一句連用兩個比喻句,生動形象地表現(xiàn)了母親欣慰、滿足和喜悅之情,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。
3.第⑤段在文中的記敘順序是(B ) (5分)
A.順序 B.插敘 C.補敘 D.倒敘
閱讀理解(三)
白楊禮贊(節(jié)選)
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,我贊美白楊樹!
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,撲入你的視野的,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。黃的是土,未開墾的荒地,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;綠的呢,是人類勞力戰(zhàn)勝自然的成果,是麥田。和風吹送,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,----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“麥浪”,若不是妙手偶得,便確是經(jīng)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。黃與綠主宰著,無邊無垠,坦蕩如砥,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(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,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),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。這時你涌起來的感想也許是“雄壯”,也許是“偉大”,諸如此類的形容詞;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,你對當前的“雄壯”或“偉大”閉了眼,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--“單調”。可不是?單調,有一點兒吧?
然而剎那間,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--不,或者只是三五株,一株,傲然地聳立,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,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?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。
那就是白楊樹,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,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。
1.文中“坦蕩如砥”形容的對象是高原的什么特點?(C ) (5分)
A.廣闊 B.空曠
C.平坦 D.寂寥
2.第二段描寫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的作用,分析正確的一項是(A ) (5分)
A.交代白楊樹生長的典型環(huán)境,渲染一種不平凡的環(huán)境氣氛。
B.交代白楊樹是一種“極常見”和“極易生長”的樹。
C.揭示主題思想。
D.體現(xiàn)心頭潛滋暗長了--“單調”感覺。
3.第二段劃線句子破折號的作用是(A ) (5分)
A.解釋
B.轉折
C.話題轉換
D.強調
閱讀理解(四)
指紋的奧秘
①人的皮膚由表皮、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。指紋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紋線。A.________人的遺傳特性,B.________指紋人人皆有,C.________各不相同。伸出你的手仔細觀察,就可以發(fā)現(xiàn)指紋也分好幾種類型:有同心圓或螺旋形紋線,看上去像水中旋渦的,叫斗形紋;有的紋線是一邊開口的,就像簸箕似的,叫箕型紋;有的絞像弓一樣,叫弓型紋。據(jù)說,全世界50多億人,還沒有發(fā)現(xiàn)有兩個指紋完全相同的呢。
②正因為指紋的這一特征,它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。在古代,人們把指紋當作“圖章”,印在公文上。據(jù)說,在一百多年前,警察就開始借助指紋破案。近年來,指紋又和電腦成了好朋友??茖W家己研制出一種“指紋鎖”,這種鎖的鑰匙就是指紋。當人們開門時,只要用手按一下設在門上的電腦開關,電腦就能很快識別開門的人是不是主人,如果是的話,門馬上就會自動打開了。
③小小的指紋將來究竟還會有哪些新的用途?新的迷宮等著我們去探索、去尋求。
1.在第①自然段中的A.B.C三處依次填入關聯(lián)詞語,最恰當?shù)囊豁検牵ˋ)(5分)
A. 由于 雖然 但 B.由于 所以 然而
C.因為 而且 但是 D. 因為 并且 所以
2.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第①自然段運用的說明方法的一項是(B)(5分)
A. 作詮釋 B.畫圖表 C.分類別 D打比方
3.文中介紹了指紋用途的多種說法,下列對其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(C)(5分)
A. 當圖章 B. 借助指紋破案 C.占卜 D. 研制出“指紋鎖”
閱讀理解(五)
植物的“愛恨情仇”
①并不是人類和動物才懂得愛和恨,植物也有“愛和恨”。當然這種“愛和恨”不是感情的表現(xiàn),而是體現(xiàn)在生長狀況上:有的植物能和睦相處,有的則是“冤家對頭”。
②科學家經(jīng)過實踐證明:洋蔥和胡蘿卜是好朋友,它們發(fā)出的氣味可驅趕相互的害蟲;大豆喜歡與蓖麻相處,蓖麻散發(fā)出的氣味使危害大豆的金龜子望而生畏;玉米和豌豆間作,兩者生長健壯,相互得益;葡萄園里種上紫羅蘭,能使結出的葡萄香甜味濃;玫瑰和百合是好朋友,把它們種在一起,能促進花繁葉茂;旱金蓮單獨種植時,花期只有一天,但如果讓它與柏樹為伴,花期可延長三四天;在月季花的盆土中種幾棵大蒜或韭菜,能防止月季得白粉病。英國科學家用根、莖、葉都散發(fā)化學物質的蓮線草與蘿卜混作,半個月內就長出了大蘿卜。
③相反,有一些植物則是“冤家對頭”,彼此水火不容。如丁香花和水仙花不能在一起,因為丁香花的香氣對水仙花危害極大;郁金香和毋忘草、丁香花、紫羅蘭都不能生長在一起,否則會互不相讓;麥子、玉米、向日葵不能和白花草、木樨生長在一起,不然會使這些作物一無所獲;另外,黃瓜和番茄,蕎麥和玉米,高粱和芝麻等,也都不能種在一起。
④研究植物之間的相生相克,是一門新興學科——生物化學群落學??茖W家認為,這門科學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規(guī)劃城市綠化、美化環(huán)境,合理布局農(nóng)作物種植。在栽培植物時,應注意把相互有利的栽在一起,千萬不要讓“冤家對頭”同居,以免同室操戈,兩敗俱傷。
1. 下列對本文說明內容的闡述,正確的一項是(A)(5分)
A.介紹植物間的相生相克現(xiàn)象以及研究這一現(xiàn)象的價值。
B.把能夠“和睦相處”的植物種植在一起,有利于它們的生長。
C.生物化學群落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。
D.彼此水火不容的植物不能種在一起,對它們的生長不利。
2. 句子“旱金蓮單獨種植時,花期只有一天,但如果讓它與柏樹為伴,花期可延長三四天”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,下列選項中不屬于這三種方法的一項是(C)(5分)
A.舉例子 B.作比較 C.畫圖表 D.列數(shù)字
3. 下列對研究植物之間的相生相克作用的表述,不正確的一項是(B)(5分)
A.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規(guī)劃城市綠化 B.有利于增進植物間的感情
C.美化環(huán)境 D.合理布局農(nóng)作物種植
閱讀理解(六)
南州六月荔枝丹(節(jié)選)
荔枝大小,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,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。20世紀60年代,廣東調查所得,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,重達四五十克。還有四川合江產(chǎn)的“楠木葉”,《四川果樹良種圖譜》說它重19克左右,《中國果樹培學》則說大者重60克,不知哪一本書記載正確。
所謂膜如紫綃,是指殼內的一層通常白色而緊貼殼的內壁的薄膜。說它“如紫綃”,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。明代徐渤有一首《詠荔枝膜》詩,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丟落在地上,好似“盈盈荷瓣風前落,片片桃花雨后嬌”,是夸張的說法。
荔枝的肉大多數(shù)白色半透明,所以說它“瑩白如冰雪”。有的則微帶黃色。從植物學的觀點看,它不是果肉,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發(fā)育而成的,特稱假種皮。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丟棄的那一層膜。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,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。味甜微酸,適宜生食。有的純甜。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。荔枝曬干或烘干,肉就成紅褐色,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。
荔枝不耐貯藏,正如白居易說的:“一日而色變,二日而香變,三日而味變,四五日外,色香味盡去矣。”在21攝氏度的環(huán)境里,可貯藏一二星期。人們一直在設法延長貯藏期,以利于長途運輸。早在1800多年前,即東漢和帝時,唐羌曾諫阻從南方向洛陽貢獻生荔枝和龍眼。唐代杜牧詩云:“長安回望繡成堆,山頂千門次第開。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”當時是“晝夜奔騰,有毒蟲猛獸之害” (宋蔡襄),“顛坑仆谷相枕藉”,“驚塵濺血流千載”(宋蘇軾)。為了封建統(tǒng)治者個人口腹之好,竟如此勞民傷財!但也足見當時荔枝貯藏與運輸?shù)牟灰住?/p>
荔枝的核就是種子,長圓形,表面光滑而色棕褐,少數(shù)品種為綠色。優(yōu)良的荔枝,種子發(fā)育不全,形狀很小,有似丁香,也叫焦核?,F(xiàn)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,核就更加退化了。
1.節(jié)選部分的說明順序是(B )(5分)
A.由遠及近 B.由表及里 C.由實及虛 D.由虛及實
2.下列對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(D )(5分)
A.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,如果達到四十克以上,就稱得上“大荔”了。
B、白居易在《荔枝圖序》中說“瑩白如冰雪”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種皮,并非荔肉。真正的荔肉其實早在食用之前,就被人扔掉了。
C.荔枝不耐貯藏,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,須用快馬飛騎日夜傳遞。D.優(yōu)良的荔枝,種子發(fā)育不全,形狀很小,因而不能種植。
3.文中引用詩詞典故,下列對其作用表述正確的一項是( C)(5分)
A.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《詠荔枝膜》,是為了進一步印證白居易所言“膜如此綃”的正確性。
B.作者引用杜牧的《過華清宮絕句》,既從側面寫出了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,又含有憑吊古代和諷刺唐代統(tǒng)治者的意味。
C.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《荔枝圖序》,既有助于說明荔枝的有關特征,又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藝術性。
D.作者引用《四川果樹良種圖譜》和《中國果樹栽培學》中有關荔枝大小的內容,意在表明自己博學多識,是有關荔枝種植方面的專家。